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1],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nèi)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tǒng)一后,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nèi)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nèi)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后,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jù)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fā)者,也是古代開發(fā)寧夏第一人。
秦國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今內(nèi)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nèi)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jù)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nèi))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借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后受遣為秦始皇巡游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nèi)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秦始皇非常尊寵蒙氏,信任、夸獎蒙恬的才干,并且親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則陪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子,居內(nèi)則侍從在秦始皇的跟前。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nèi)謀,當時號稱忠信。因此,其他的諸將相,都不敢和他們爭寵。
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之爭鋒。某日,內(nèi)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職,但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最后被冤殺。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