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訊使是喀蘭貿(mào)易成員之一,屬于謝拉格勢力,有著濃厚的異域風(fēng)情,那么游戲中訊使原型是什么,有什么背景故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訊使
訊使的外文名Courier意思是“(遞送包裹或重要文件的) 信使,通訊員”,基本上和中文名對應(yīng),也大致符合他的身份――斥候(偵察兵)。
在干員檔案中提到,訊使送過的信會帶有淡淡的香味;結(jié)合精二立繪中的動物形象(蹄分雙趾,頭部無角,嘴部獠牙外露)以及訊使人物造型的主色調(diào)
基本可以認定其動物原型是黑麝(拉丁文學(xué)名Moschus fuscus)
俗稱獐子、褐麂、黑獐子,是我國的一種特產(chǎn)動物,分布區(qū)僅限于中國西南部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區(qū)的部分地區(qū)。
黑麝,雖然有著有點嚇人的獠牙,但人家不吃肉
訊使精二立繪
提到麝鹿,基本上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與其相關(guān)的麝香。麝香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名貴香料和中藥材,是麝的雄獸腹部下方生長的香腺和香囊(注意,只有雄麝才有香囊)中分泌和貯存的一種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麝鹿這類動物因可以提取麝香而一度遭受人類的大肆捕獵(主要是雄麝,但也有腦殘的獵人以為雌麝也有香囊而去捕獵雌麝的,總而言之就是快被人類打光了)、瀕臨滅絕。而訊使干員檔案和立繪中展示的身上眾多的傷口似乎就影射了麝鹿族群的遭遇;
訊使身上的傷痕,大多來自于謝拉格人而非野獸, 畢竟銀灰位高權(quán)重,有數(shù)不清的人意圖刺殺他,而訊使,則永遠在暗處與這些人對抗著。與叛亂者爭斗的故事,他從不會說半個字,只有訊使身上的傷痕,記錄著它們的存在。(精英化2解鎖)
值得一提的是,在訊使的干員檔案中提到,如果你去問他為什么信件上會帶有香味,訊使會臉紅而且很不好意思......
唔?信件上會留下淡淡的味道?是錯覺吧,錯覺。?(晉升后交談2)
人們喜歡從訊使手中接受信件。不僅僅是因為他那吸引人的面龐和陽光的性格,被他所遞送的信件總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也是原因之一。在談及這件事時,訊使會立刻岔開話題,如果繼續(xù)追問就會變得支支吾吾,臉也會變紅,和平時的他完全不一樣。(信賴相關(guān)4)
實際上,雄麝分泌麝香的器官――香囊是雄獸的副性征之一,為橢圓形的袋狀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組織深處,香腺處于香囊的前方和兩側(cè),主體部分包繞在香囊的前方,向后側(cè)方逐漸變細,伸向囊的腹面兩側(cè)。同時,麝香在生物學(xué)上稱為外激素,具有濃厚而奇異的香味。這種香味平時是它們彼此相互辨認、增加交往,以及減少同競爭對手遭遇的通訊聯(lián)系手段,在繁殖期間則具有吸引異性的強烈作用(說白了就是催情香)......然后仔細想想,信件上有香味、吸引異性的強烈作用、提到會害羞、甚至還會臉紅,莫非訊使你是把信放在......woc
完了我有點無法直視訊使了......
呃,我們言歸正傳...
從初始立繪中可以看出,訊使的武器是一把彎刀,精二立繪看的更加明顯;
訊使初始立繪
結(jié)合訊使作為斥候的身份以及其戰(zhàn)斗風(fēng)格來看,他的武器實際上屬于騎兵軍刀或者馬刀。
不過歷史上青藏高原周邊地區(qū)并沒有大范圍的使用過這種造型的騎兵刀。就歷史資料來看,騎兵刀大致分兩種造型:直刃和彎刃,彎刃軍刀主要為游牧民族的騎兵所使用。
訊使的彎刀相較彎刃軍刀而言,刀刃的弧度過于彎曲,推測其刀刃部分的設(shè)計應(yīng)該來源于彎刃軍刀的鼻祖――舍施爾彎刀(也就是俗稱的波斯彎刀)。(刀柄我等下會提到)
訊使的彎刀,可以看出其具有非常明顯的弧度
對比一下恰西克軍刀(沙俄時代的一種軍刀),雖然也是彎刃軍刀但弧度并不十分明顯
舍施爾彎刀,刀身弧度非常明顯
舍施爾彎刀的英文名稱是“shamshir”,來源于波斯語,具有兩層含義:第一種意思是“劍”的統(tǒng)稱,第二種是獅子尾巴之意。在一般人被影視游戲作品毒害過深的刻板印象中,過于彎曲的刀身偏向輕巧,劈砍無力的同時又不利于突刺。其實這是將彎刀的實戰(zhàn)效果以及騎兵步兵的作戰(zhàn)需求混為一談的。實際上在高速運動的狀態(tài)下,刀身并不需要有太多分量,因為借助加速度的加持,即使是一把不開刃的輕刀也可以殺敵;輕便的**更適合單手揮舞、能有效減少體力消耗,并且可以實現(xiàn)一些復(fù)雜的操作;直刃的刀劍在劈砍時,一旦刀筋不正(即運刀軌跡不能保證刀刃在攻擊方向上),有時候一點點偏差,就會給刀身或劍身產(chǎn)生一個很大的側(cè)向力。而舍施爾彎刀的設(shè)計卻解決了整個問題。這種彎曲的刀刃在砍中目標后,運刀軌跡會轉(zhuǎn)變?yōu)橐粋€切割的軌跡,這樣刀身受到的沖擊力就被“卸”掉了,不容易側(cè)彎或者折斷;和直刀和反曲刀不同,舍施爾彎刀的這種切割效果基本上是在運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直刀和反曲刀則需要“劃”上一刀才可以達到切割效果;在高速運動狀態(tài)下,時機瞬間即逝,根本沒有時間做多余的動作,這時候舍施爾彎刀切割的優(yōu)勢便被體現(xiàn)出來。雖然沒有厚重刀身帶來的強大慣性,但是加速度配合彎刀的切割效果,照樣可以給予目標很大的殺傷力;
此外,使用舍施爾彎刀在握持刀柄下方的鉤狀彎曲時,只需要腕部稍微向下,彎刀的刀尖便呈現(xiàn)成向前的姿態(tài),可以進行刺擊,這使得舍施爾彎刀在戰(zhàn)場上的使用更加靈活多樣。不過,訊使的彎刀在刀柄方面并沒有按照舍施爾彎刀來設(shè)計,而是采用了波蘭人的做法:
舍施爾彎刀的優(yōu)點使其在誕生后的數(shù)個世紀廣為流傳,成為各國效仿的對象,在15、16世紀,東到蒙古,西到土耳其,南到印度,北到東歐,都裝備了類似的彎刀形制。而在實戰(zhàn)中,波蘭人發(fā)現(xiàn)這種彎刀重心靠后,必須用刀身后部才能進行有力的格擋,而用刀身后部進行格擋又容易傷到手部,故而彎刀又被加上了護指,這樣一來近代騎兵軍刀(saber)正式成型。
此外,仔細對比會發(fā)現(xiàn),舍施爾彎刀的刀鐔為十字型,這其實是刀鐔與刀鞘之間的一個鎖閉機構(gòu),讓刀身與刀鞘更加緊密,以防止在顛簸的馬背上刀鞘松動。受到舍施爾彎刀影響的很多騎兵彎刀都有類似的設(shè)計。
訊使并不是騎兵,所以他的彎刀沒有采用十字型刀鐔這種極具騎兵色彩的設(shè)計,而是改為了現(xiàn)代軍刀的卡榫式鎖閉機構(gòu)。
波蘭早期的近代軍刀,可以看出極為明顯的十字形刀鐔設(shè)計
全部評論